100%

【台灣文獻叢刊·第306種】中山传信录

台灣文獻叢刊

  【第 306 種】

  中山傳信錄

  .作者:徐葆光

  .原書頁數: 0278 頁

  ●書籍簡介

  第三○六種「中山傳信錄」

  本書(二冊二七八面一六六、八○○字)凡六卷,徐葆光撰。葆光字亮直,號澄齋;江蘇吳縣人。清康熙壬辰(五十一年)進士,官編修。五十八年,受命為冊封琉球副使,同正使檢討海寶往封中山王尚敬;去以六月(以抵那霸登岸為準)、回自次年二月(以自那霸開洋為準),在琉計時八閱月,較歷遣封使為久。所撰「中山傳信錄」,已略見第二九二種「清代琉球紀錄集輯」篇。由於「集輯」所收為「小方壺齋輿地叢鈔」本,除略去卷次外,文字有所刪節,圖繪又一無所存。在歷遣封使所撰「使錄」,以此錄始見詳備;雖稍嫌凌雜,不失為研究琉球及中、琉海上關係史之重要書刊。因重刊全本,補前不足。原書為初刻本,康熙六十年刊行。全書條目紛繁,不遑列舉。其圖繪有「封舟圖」(並附玻璃漏、針盤二圖)、「針路圖」,有「琉球星野圖」、「琉球三十六島圖」、「琉球地圖」,有「諭祭先王圖」、「冊封中山王圖」、「中山王圖」,有「天使館圖」,有「女集圖」,有「屋宇圖」及米廩、器皿等圖,均分別配列各條目文前或文中。其中「針路圖」,較明代「使錄」「琉球過海圖」確實;「琉球三十六鳥圖」,錄中並詳誌其方位、道里。蓋海、徐此役在冊封琉球使命外,並負有測繪輿地任務。卷四「星野」目有云:『臣海寶、臣徐葆光奉冊將行,上特遣內廷八品官平安、監生豐盛額同往測繪』。惜如從客翁長祚在「後序」中指出:『右圖左錄,凡二十餘目,分為上、下兩冊;縹裝錦裹,以為使歸之獻。……既陳乙覽,藏之秘府矣。玆以副墨排纂,分為六卷』。則所繪各圖,祗是「副墨」而已,固非原圖真面耳。書末,並附有「中山贈送詩文」一卷,乃為琉人之作。

  ●序號   篇名

  1  汪序

  2  自序

  3  中山傳信錄目錄

  4  中山傳信錄卷第一

  5  封舟

  6  渡海兵役

  7  更(定更法)

  8  針路

  9  前海行日記

  10  後海行日記

  11  歷次封舟渡海日期

  12  風信

  13  風暴日期

  14  天妃靈應記(封舟救濟靈跡)

  15  諭祭海神文

  16  春秋祀典疏

  17  中山傳信錄卷第二

  18  封舟到港

  19  天使館(舊使館、支應七司)

  20  天妃宮行香(上天妃宮-附下天妃宮)

  21  中山先生廟

  22  諭祭儀注

  23  諭祭先王文(二道)

  24  中山王府

  25  冊封儀注

  26  冊封詔敕(二道)

  27  中山王肄館儀仗(賀封路供)

  28  中秋宴

  29  重陽宴(拜辭宴、餞別宴、望舟宴)

  30  中山王謝恩表疏(貢物)

  31  請存舊禮以勞使臣疏(禮部議覆疏)

  32  中山傳信錄卷第三

  33  中山世系(封貢事跡附)

  34  中山傳信錄卷第四

  35  星野

  36  潮

  37  琉球三十六島

  38  琉球地圖

  39  紀遊 

  40  中山傳信錄卷第五

  41  官制

  42  冠服

  43  儀從

  44  氏族

  45  取士

  46  采地(祿)

  47  土田

  48  歷

  49  禮儀

  50  學(國學讀書)

  51  禪宗

  52  僧綠

  53  中山傳信錄卷第六

  54  風俗

  55  屋舍

  56  米廩

  57  器皿

  58  女集(錢、女飾)

  59  舟

  60  轎

  61  馬

  62  弓箭

  63  月令

  64  物產

  65  字母

  66  琉球語

  67  中山贈送詩文

  68  後序

  69  後記

  ●汪序

  古者輶軒之使,必紀土風、誌物宜,所以重其俗也;況於萬里之外,蠻夷海島之中乎!編修澄齋徐館丈之使琉球也,以文章華國,以政事經邦;而且儀容端偉、言辭敏妙,真可謂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者矣。歸而作「中山傳信錄」,凡若干卷。中列中山王圖,紀其宴享,以志其崇奉中國之誠;又為之表其世系、度其封疆與其官秩之崇卑、廩祿之厚薄;又為之定其針路「無過用卯針」,則無流至葉壁山之患;終為之圖寫土產卉木動植之物,必肖其狀。而首則著其揚帆奉使為封舟圖,以見聖天子威靈呵護、出入於千波萬水之中,經涉魚龍窟穴,雖掀風鼓浪,如履平地;猗歟壯哉!

  徃者族父舟次先生奉使時,排日赴宴,宴畢即上船候風。今徐君公事畢,間與其陪臣搜巖剔壑,揮筆賦詩;非以是侈其遊眺,蓋將歸而著述,以為得之傳聞,不如目見者之為真也。其國官之尊者,曰紫金大夫;時為之者,即舟次先生前使時所請陪臣子弟入學讀書者也。其文辭可觀,與之言娓娓有致。今之所述,皆得之其口與其諸臣所言;證之史牒,信而有徵。嵇含之「南方草木狀」、范成大之「桂海虞衡志」,豈足羨哉!賦皇華者,所宜人置一編者也。

  康熙六十年,左春坊左中允南書房舊直汪士鋐序

  ●自序

  琉球見自「隋書」,其傳甚略;「北史」、「唐書」、宋、元諸史因之。正史而外,如「杜氏通典」、「集事淵海」、「星槎勝覽」、「蠃蟲錄」等書所載山川風俗物產,皆多舛漏。前明洪武五年,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;而「明一統志」成於天順初,百年中為時未久,故所載皆仍昔誤,幾無一實焉。嘉靖甲午陳給事侃奉使,始有「錄」;歸上於朝。其疏云:『訪其山川、風俗、人物之詳,且駁群書之謬,以成「紀略」、「質異」二卷。末載國語、國字』。而今鈔本什存二、三矣。萬歷中,再遣使,蕭崇業、夏子陽皆有「錄」;而前後相襲。崇禎六年,杜三策從客胡靖「記」尤俚誕。本朝康熙二年,兵科張學禮「使略」、「雜錄」二卷,頗詳於昔。二十二年,檢討汪楫譔「中山沿革志」二卷、「雜錄」五卷,典實遠非前比;然於山川、轄屬仍有闕略,風俗、制度、物產等亦俱未備。蓋使期促迫、搜討倉猝,語言文字彼此訛謬;是以所聞異詞,傳焉寡信。

  今臣奉命為檢討臣海寶副以往,自己亥六月朔至國,候汛踰年,至庚子二月十六日始行。計在中山凡八閱月,封宴之暇,先致語國王,求示「中山世鑑」及山川圖籍;又時與其大夫之通文字、譯詞者遍遊山海間,遠近形勢,皆在目中。考其制度禮儀,觀風問俗;下至一物異狀,必詢名以得其實。見聞互證,與之往復,去疑存信。因並海行針道、封宴諸儀,圖狀並列:編為六卷。雖未敢自謂一無舛漏,以云「傳信」或庶幾焉。且諸史於外邦載記,大率荒略。今琉球雖隔大海,新測晷景,與福州東西相值僅一千七百里;世世受封、歲歲來貢,與內地無異。伏觀禁廷新刊輿圖,朝鮮、哈密、拉藏屬國等圖皆在焉;海外藩封,例得附於其次。若仍前誕妄、不為釐正,亦何以見聖朝風化之遠與外邦內嚮之久,以附職方稱甚盛哉!故於載筆時,尤兢兢致慎云。

  康熙六十年(歲在辛丑)秋八月,翰林院編修臣徐葆光謹序。

  ●中山傳信錄目錄

  卷第一

  封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)

  渡海兵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七)

  更(定更法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八)

  針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九)

  前海行日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二)

  後海行日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六)

  歷次封舟渡海日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八)

  風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○)

  風暴日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一)

  天妃靈應記(封舟救濟靈蹟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三)

  諭祭海神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九)

  春秋祀典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九)

  卷第二

  封舟到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三三)

  天使館(舊使館、支應七司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三六)

  天妃宮行香(上天妃宮——附下天妃宮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四四)

  中山先王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四五)

  諭祭儀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四八)

  諭祭先王文(二道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五○)

  中山王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五一)

  冊封儀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五四)

  冊封詔敕(二道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五六)

  中山王肄館儀仗(賀封路供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六一)

  中秋宴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六五)

  重陽宴(拜辭宴、餞別宴、望舟宴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六八)

  中山王謝恩表疏(貢物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七四)

  請存舊禮以勞使臣疏(禮部議覆疏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七六)

  卷第三

  中山世系(封貢事蹟附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七九)

  卷第四

  星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二七)

  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二七)

  琉球三十六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三○)

  琉球地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三九)

  紀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五○)

  卷第五

  官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五九)

  冠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六九)

  儀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七三)

  氏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七五)

  取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一九九)

  采地(祿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○○)

  土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○三)

  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○三)

  禮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○三)

  學(國學讀書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一三)

  禪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一七)

  僧祿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一八)

  卷第六

  風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一九)

  屋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二三)

  米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二六)

  器皿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二七)

  女集(錢、女飾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三五)

  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三九)

  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四一)

  馬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四一)

  弓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四二)

  月令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四三)

  物產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四五)

  字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五四)

  琉球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二五七)

  ●中山傳信錄卷第一

  冊封琉球國王副使賜正一品麟蟒服翰林院編修加二級臣徐葆光纂

  封舟

  渡海兵役

  更(定更法)

  針路

  前海行日記

  後海行日記

  歷次封舟渡海日期

  風信

  風暴日期

  天妃靈應記(封舟救濟靈跡)

  諭祭海神文

  春秋祀典疏

  ·封舟

  從前冊封,以造舟為重事。歷考前冊,采木各路騷動夫役,開廠監造縻費官帑,奸吏假手,為弊無窮;經時累歲,其事始舉。自前明以至本朝冊封之始,其煩費遲久,前後一轍也。康熙二十一年,使臣汪楫、林麟焻即取現有二戰艦充之,前弊始絕。至今三十餘年,區宇昇平,海濱利涉,沿海縣、鎮巨舶多有;冊封命下,臣等未到閩前,督臣滿保移檄各鎮選大船充用,豫為修葺,諸具咸備。二船取自浙江寧波府屬,皆民間商舶;較往時封舟,大小相埒而費輕辦速,前此未有也(按宋徐兢奉使高麗,神舟二——皆敕賜名字、客舟六,共八舟。明封舟,或一、或二;今二舟)。

  一號船,使臣共居之;二號船,載兵役。一號船,前後四艙。每艙上下三層:下一層,填壓載巨石、安頓什物。中一層,使臣居之;兩旁名曰「麻力」,截為兩層,左右八間,以居從役。艙口梯,兩折始下。艙中寬六尺許,可橫一床。高八、九尺,上穴艙面為天窗井--方三尺許以通明;雨即掩之,晝黑如夜。艙面空其右以行,船左邊置爐灶數具。板閣跨舷外一、二尺許,前後圈篷;作小屋一、二所,日番居以避艙中暑熱。水艙水櫃,設人主之;置籤給水,人日一甌。船尾虛梢為將臺,立旗纛;設藤牌、弓箭、兵役、吹手居其上。將臺下為神堂,供天妃、諸水神。下為柁樓,樓前小艙布針盤,夥長、柁工及接封使臣主針者居之。船兩旁大小砲門十二,分列左右;軍器稱是。蓆篷、布篷九道;艙面橫大木三道,設軸轉繚以上下之。船戶以下共二十二人,各有專掌。其中最趫捷者名鴉班,正、副二人;登檣瞭望,上下如飛。兵丁皆習行船事,每船百人為之佐;一號船千總督之,二號船守備督之。

  一號船長十丈、寬二丈八尺、深一丈五尺(前明封舟,連尾虛梢長十七丈、寬三丈一尺六寸、深一丈三尺三寸;嘉靖中,正使陳侃、副使高澄等題請定式。嘉靖三十八年封舟依舊式造,長帶虛梢一十五丈、寬二丈九尺七寸、深一丈四尺。萬歷七年造封舟,帶虛梢一十四丈、寬二丈九尺、深一丈四尺。崇禎六年冊使杜三策從客胡靖「記錄」:封舟長二十丈、廣六丈。本朝康熙二年張學禮記:形如梭子,長十八丈、寬二丈二尺、深二丈三尺。康熙二十二年汪楫記:選二鳥船充用,船長一十五丈有奇、寬二丈六尺。按「海防冊」云:『烽火營鳥船一隻,長一十二丈三尺、寬二丈五尺;閩安中營鳥船一隻,長一十二丈二尺、寬二丈六尺五寸』)。前後四艙,水艙四、水櫃四、水桶十二,共受水七百石。柁長二丈五尺五寸,寬七尺九寸。西洋造法名夾板柁,不用勒肚。柁以鐵力木為之,名曰鹽柁,漬海水中愈堅(前明封舟,定製鐵力木柁三門。每門長三丈五尺,有大纜繫之;由船底兜至船頭,謂之勒肚,以櫆藤為之。今二封舟,皆取商船充用。二號製如鳥船式,用勒肚二條;一號船係西洋夾板柁,不用勒肚,又不置副柁。將出海時,與閩中有司爭置副柁;本船夥長林某云:『船柁,西洋造法最堅穩,可無用副。且柁重萬斤,船中亦無處置之』。竟不置副柁,與前小異云)。大桅長九丈二尺,圍九尺;頭桅長七丈二尺,圍七尺。櫓二,長四丈,寬二尺三寸。椗大小各二,大者長二丈七尺,小者長二丈四尺;皆寬八寸及七寸。形如「個」字:皆以鐵力木為之。椗上棕索二條,長一百托,圍一尺五寸(按字書:『碇,錘舟石也;與椗同』。無「椗」字。今以木為之,故俗字從木)。大桅蓆篷寬五丈二尺,長五丈三尺;轆轤索三條,長三十五托,圍一尺二寸。繚母索二條,長一十五托,圍一尺五寸。頭桅席篷寬二丈二尺,長二丈八尺。大桅頂篷名頭巾頂,惟官舶始用之,商船不得用;長五丈四尺,寬五丈(徐兢錄云:『大檣之巔,加小帆十幅,謂之野狐』;殆即頭巾頂也)。大桅下布篷名篷裙,長六尺,寬一丈五尺。頭桅上布篷名頭幞,上尖下方,三角形;長三丈,下闊二丈八尺。插花布篷長四丈八尺,寬三丈四尺。插花下布篷名插花褲,長六尺,寬一丈五尺。頭緝布篷長四丈五尺,寬二丈五尺。尾送布篷長四丈,寬二丈七尺:共篷九道。

  二號船長十一丈八尺、寬二丈五尺、深一丈二尺。前後共二十三艙;水艙二、水櫃四、水桶十二,受水六百石。柁長三丈四尺,寬七尺。制同鳥船,柁用勒肚二條,長十五丈,從尾左右夾水,兜至頭上。大桅長八丈五尺,圍八尺五寸;頭桅長六丈五尺,圍六尺。櫓四,長四丈,寬二尺二寸。椗,大小三具。大桅蓆篷長五丈七尺,寬五丈六尺;頭桅蓆篷長五丈七尺,寬五丈六尺。大桅頭巾頂布篷長五丈,寬四丈八尺。大桅下布篷裙長六尺,寬一丈六尺。插花布篷長四丈八尺,寬三丈二尺。插花褲布篷長五丈,寬一丈三尺。頭緝布篷長四丈,寬二丈四尺。尾送布篷長三丈六尺、寬二丈五尺:共篷八道(少頭幞布篷一道)。

  每船,船戶以下二十二人:正夥長,主針盤羅經事。副夥長,經理針房;兼主水鋾長綆三條,候水淺深。正、副舵工二人,主柁;二號船上,兼管勒肚二條。正、副椗二人,主椗四門;行船時,主頭緝布篷。正、副鴉班二人,主頭巾頂帆、大桅上一條龍旗及大旗。正、副杉板工二人,主杉板小船;行船時,主清風大旗及頭帆。正、副繚手二人,主人帆及尾送布帆、繚母棕、繚木索等物。正、副值庫二人,主大帆插花、天妃大神旗,又主裝載。押工一人,主修理槓梖及行船時大桅千斤墜一條。香公一人,主天妃、諸水神座前油燈、早晚洋中獻紙及大帆尾繚。頭阡一人,主大桅繂索大椗索、盤絞索、大櫓車繩。二阡二人,主大桅繂索副椗索、盤絞索、大櫓車繩。三阡一人,主大桅繂索三椗索、盤絞索、車子數根。正、副總鋪二人,主鍋飯、柴米事。

  封舟圖

  (圖表,故省略,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。)

  ·渡海兵役

  正使家人二十名、副使家人十五名外,海防廳送使副共書辦二名、巡捕二名、長班四名、門子二名、皁隸八名、健步四名、轎傘夫二十名、引禮通事二員(鄭任譯、馮西熊)、護送守備一員(海壇鎮左營守備蔡添略)、千總一員(蔡勇)、官兵二百名(閩安鎮、烽火營、海壇鎮左右中三營各四十名)、內科醫生一人、外科醫生一人、道士三名、老排一名、吹鼓手八名、廚子四名、艦匠二名、艌匠四名、風帆匠二名、索匠二名、鐵匠二名、裁縫二名、糊紙匠二名、裱褙匠一名、糕餅匠一名、待詔一名(凡兵役隨身行李貨物,每人限帶百斤。按歷來封舟過海,兵役等皆有壓鈔貨物帶往市易舊例。萬歷七年(己卯),冊使長樂謝行人杰有「日東交市記」,後有「卹役」一條,言『自洪武間許過海五百人行李各百斤與琉人貿易,著為條令。甲午之役得萬金,五百人各二十金;多者三、四十金,少者亦得十金、八金。辛酉之役僅六千金,五百人各得十二金;多者二十金,少者五、六金,稍失所望。是以己卯招募,僅得中材應役,不能如前之精工也。所獲僅三千餘金,人各八金;多者十五、六金,少者三、四金,大失所望:至捐廩助之,始得全禮而歸。蓋甲午之役,番舶轉販者無慮十餘國;其利既多,故我眾所獲亦豐。辛酉之役,番舶轉販者僅三、四國;其利既少,故我眾所獲亦減。己卯之役,通番禁弛,番舶不至;其利頓絕,故我眾所獲至少:勢使然也』。今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之役,是時海禁方嚴,中國貨物,外邦爭欲購致;琉球相近諸島,如薩摩洲、土噶喇、七島等處皆聞風來集,其貨易售。閩人沿說至今,故充役者眾。昇平日久,琉球歲來貿易,中國貨物,外邦多有。此番封舟到後,土噶喇等番舶無一至者;本國素貧乏,貨多不售,人役並困。法當禁絕商賈利徒之營求充役者,損從減裝,一可以紓小邦物力之艱,一可以絕眾役覬覦之想,庶幾兩利俱全矣乎)。

  ·更(定更法)

  海中船行里數,皆以更計;或云百里為一更,或云六十里為一更,或云分晝夜為十更。今問海舶夥長,皆云六十里之說為近。

  「舊錄」云:『以木■〈姊,木代女〉從船頭投海中,人疾趨至梢:人■〈姊,木代女〉同至,謂之「合更」;人行先於■〈姊,木代女〉,為「不及更」;人行後於■〈姊,木代女〉,為「過更」』。今西洋舶用玻璃漏定更,簡而易曉:細口大腹玻璃瓶兩枚,一枚盛沙滿之;兩口上下對合,通一線以過沙。懸針盤上,沙過盡為一漏,即倒轉懸之;計一晝、一夜,約二十四漏。每更船六十里,約二漏半有零。人行先木■〈姊,木代女〉為「不及更」者,風慢、船行緩,雖及漏刻,尚無六十里,為「不及更」也;人行後於■〈姊,木代女〉為「過更」者,風疾、船行速,當及漏刻,已踰六十里,為「過更」也。

  (圖表,故省略,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。)

  ·針路

  琉球在海中,本與浙、閩地勢東西相值,但其中平衍無山。船行海中,全以山為准。福州往琉球,出五虎門,必取雞籠、彭家等山;諸山皆偏在南,故夏至乘西南風,參用辰、巽等針袤繞南行,以漸折而正東。琉球歸福州,出姑米山,必取溫州南杞山;山偏在西北,故冬至乘東北風,參用乾、戌等針袤繞北行,以漸折而正西。雖彼此地勢東西相值,不能純用卯、酉針徑直相往來者,皆以山為准;且行船必貴占上風故也。

  「指南廣義」云:『福州往琉球,由閩安鎮出五虎門東沙外開洋,用單(或作乙)辰針十更,取雞籠頭(見山,即從山北邊過船。以下諸山皆同)、花瓶嶼、彭家山;用乙卯並單卯針十更,取釣魚臺;用單卯針四更,取黃尾嶼;用甲寅(或作卯)針十(或作一)更,取赤尾嶼;用乙卯針六更,取姑米山(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);用單卯針取馬齒,甲卯及甲寅針收入琉球那霸港(福州五虎門至琉球姑米山,共四十更船)。琉球歸福州,由那霸港用申針放洋;辛酉針一更半,見姑米山並姑巴甚麻山;辛酉針四更、辛戌針十二更、乾戌針四更、單申針五更、辛酉針十六更,見南杞山(屬浙江溫州);坤未針三更,取臺山;丁未針三更,取里麻山(一名霜山);單申針三更,收入福州定海所,進閩安鎮(琉球姑米山至福州定海所,共五十更船)』。

  (圖表,故省略,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。)

  ·前海行日記

  閩有司既治封舟畢工,泊於太平港羅星塔。五月十日(壬午),賫詔敕至南臺,以小舟至泊船所。十五日,祭江取水,蠲吉於二十日(壬辰)奉詔敕升舟。連日夜,風皆從東北來,是日轉西南;遂於未初起椗。至怡山院,諭祭於海神。

  二十一日(癸巳),日出,西南風。日中,至管頭,出金牌門。日入,未過黃蝦鼻,下椗。

  二十二日(甲午),日出,丁未風,過梅花頭。日中,丁風帶午,乘潮出五虎門放洋,過官塘尾。日入,至進士門。夜至九漏,轉丁未風;接封陪臣正議大夫陳其湘率其國夥長主針,用乙辰針三更半。

  二十三日(乙未),日出,見東湧在船後,約離一更半許;丁未風,用乙卯針二更,約離官塘八更半許。

  二十四日(丙申),日出,丁午風,仍用乙卯針。日未中,過米糠洋(海水碧徹如靛,細黃沙如涎沫,連亙水面如米糠),見群魚拜水。日將入,有大鳥二,來集於檣。是夜,風益利,用乙卯針四更;共計十三更半。當見雞籠山、花瓶、棉花等嶼及彭家山,皆不見。夜,用乙卯針四更半,共十七更;船東北下一更半許。

  二十五日(丁酉),日出,丁未風輕,用單乙針二更、乙卯針一更半。夜至四漏,轉正南風,用單乙針一更半:共計二十一更。

  二十六日(戊戌),日出,正南風。日未中,轉丁午;逾時,丁未風微起,用單乙針一更。日中,風靜,縋水無底。晚晡,轉丙午風,用乙卯針;風靜船停,不上更。日入,風微起。至四漏,轉丁午風,用乙卯一更。至八漏,又用單卯二更,至天明。

  二十七日(己亥),日出,丁午風。日未中,風靜船停;有大沙魚二,見於船左右。日入,丁午風起;至二漏,轉丁風,用乙辰針二更半。天將明,應見釣魚臺、黃尾、赤尾等嶼,皆不見。共用卯針二十七更半,船東北下六更許。

  二十八日(庚子),不用接封陪臣主張卯針,本船夥長林某改用乙辰針。日未中,丁未風。行二更半,鴉班上檣,見山一點在乙位,約去四更餘;水面小黑魚點點。接封陪臣云:『此出姑米山;所見,或是姑米而未能定』。日入,風轉丁午,用辰巽針二更。

  二十九日(辛丑),日出,見東北小山六點。陪臣云:『此非姑米,乃葉壁山也;在國西北』。始悟用卯針太多,船東北下;若非西北風,不能提舟上行至那霸收港也。日中,禱於神,忽轉坤申庚風;一時,又轉子癸。陪臣大喜,乃回針東南行;指一小山云:『此名讀榖山。由此迆轉,即入港』。日入,轉丑艮風,大熾;用丙巳針,又用丙午、單卯針。先是,四、五日前未見山,舟浮不動;水艙將竭,眾頗惑。禱於神,示曰:『二十八日見山,初一日到港』。至是六月朔(壬寅),日未出,遂入港;行海中凡七晝、八夜云(二號船先到海口,候一號船至,相次入港。「針簿」別錄,亦落北見葉壁山始回也)。

  臣葆光按:琉球針路,其大夫所主者,皆本於「指南廣義」;其失在用卯針太多,每落北之患。前使汪楫記云:『封舟多有飄過山北,已復引回』。稽諸使錄,十人而九(明嘉靖一年,陳侃記:『舟至葉壁山,小舟四十牽挽八日,始至那霸』。嘉靖三十七年,郭汝霖記:『已至姑米山,頭目云:得一日夜之力,即未遽登岸,可保不下葉壁山矣。可見下葉壁,即琉人亦以為戒』。萬歷四年,蕭崇業記:『六月初一日,過葉壁山,薄山下。由此,陸路至國兩日程,挽舟。初五日,始泊那霸』。康熙二年,張學禮記:『舟抵琉球北山,與日本交界。北風引舟南行,始達那霸』)。封舟不至落北者,惟前明冊使夏子陽及本朝汪楫二人。考「夏錄」則云:『梅花所開洋,過白犬嶼,又取東沙嶼。丁上風,用辰巽針八更船,取小琉球山。未上風,乙卯針二更,取雞籠。申酉上風,用甲卯針四更船,取彭家山。亥上風,用乙卯針三更船;未上風,用乙卯針三更船:取花瓶嶼。丁未上風,用乙卯針四更船,取釣魚嶼。丙午上風,用乙卯針四更船,取黃尾嶼。丙上風,用乙卯針七更船;丁上風,用辰巽針一更:取姑米山。又辰巽針六更船,取土那奇、翁居里二山(今譯為度那奇、安根呢山二山,在馬齒山之西)。又辰巽一更,取馬齒山,到港』。「汪錄」則云(本錄不載,見「洋舶針簿」內):『乙辰八更,取雞籠頭。用辰多辰巽三更,取梅花嶼。單卯十更,取釣魚臺,北邊過。乙辰四更,取黃尾嶼(得力在此四更;船身提上,已見黃尾嶼;下用甲卯針,取姑米,定是正西風利故也)。甲卯十更,取姑米山。乙卯七更,取馬齒山。甲寅並甲卯,取那霸港』。蓋自雞籠山東行,釣魚嶼、赤尾嶼以至姑米山諸山皆在南,借為標准,俱從山北邊過船。見山,則針正;應見不見,則針已下漸東北行,必至見葉壁山矣。要其病,皆由於用卯針太多,又不能相風用針。夫西南風,固皆為順;而或自午、或自丁、或自未與坤者,方位又各不同。今「指南廣義」所錄,則專言針、混言風,又多用卯針;故往往落北,不見姑米而見葉壁也。後人或不見山,不可信接封者主張卯針。當深玩夏、汪二錄酌風參用辰、巽等針,將船身提上,則保不下葉壁矣。

  ·後海行日記

  二月十六日(癸丑)巳刻,封舟自琉球那霸開洋。用小船百餘引出港口,琉球官民夾岸送者數千人,小船豎旗,夾船左右送者數百槳。是日晴明,南風送颿,用乾亥針一更半、單乾針四更,過馬齒、安根呢、度那奇等山,海水滄黑色。日入,見姑米山二點,離二更半許。夜,轉丁未西南風;十三漏,轉坤未風:用乾戌三更半。風有力,頭巾頂索連斷三次。

  十七日(甲寅),日出,龍二見於船左右,水沸立二、三丈。轉西北風,用單子針一更。日入,至十四漏,轉坤未風,用乾戌一更。夜見月,至明。

  十八日(乙卯),日出,用單乾、乾戌四更。日入,至十四漏,西南風有力,用乾戌四更半。夜見月,至明。

  十九日(丙辰),日出,轉辛酉西風,帶南風不定;用單庚一更。日中,轉壬子癸風,用單酉針。至日入,轉子癸、又轉丑癸,用單戌三更半。夜見月,至明。

  二十日(丁巳),日出,轉艮寅東北順風。日中,轉甲卯,用辛戌四更。日入,轉乙辰風,大雨:船共行二十六更半。是日,海水見綠色。夜過溝,祭海神。轉巽巳風,用辛酉三更半,至明。

  二十一日(戊午),日出,大霧;正南風轉西南,又轉西北,風不定;船行緩,不上更。縋水,四十八托。有鳥,來集於檣。轉子癸風,至十三漏,轉東北大順風,用庚申二更,至明。

  二十二日(己未),日出,東北風,晴,大寒;用庚酉申四更半。日入,有燕二,來集檣上。至十一漏,轉乙卯風。縋水,四十托。用庚酉一更。夜雨,大霧。

  二十三日(庚申),日出,霧大;雨,無風。縋水,三十二托。日晡,壬亥風起。日入,轉壬子風。夜,雨,大寒。用庚酉二更。未明,見山,離一更遠許。

  二十四日(辛酉),日出,用單申一更,至魚山及鳳尾山:二山皆屬臺州。封舟回閩針路,本取溫州南杞山;此二山又在南杞北五百里,船身太開北行,離南杞八更遠許。日晡,轉北風,用丁未針三更。日入,舟至鳳尾山;風止,下椗。

  二十五日(壬戌),無風,舟泊鳳尾山。夜,雨;有數小船來伺警,至明。

  二十六日(癸亥),日出,東北風,起椗行。大雷雨,有旋風轉篷。日晡,轉壬亥風,用單未、坤未三更。日入,風微。用單未一更,見南杞,離一更許。

  二十七日(甲子),日出,晴;見盤山。至溫州,東北順風,用坤申庚四更。縋水,十四托,離北關一更許。日入,用坤申庚一更,至臺山下椗。夜十八漏,又起椗;至明,見南北關--二號船,先一日過南關。

  二十八日(乙丑),東北風,無力,船泊七星山。縋水,九托。夜至五漏,颶作,椗走;用乙辰針行七漏,加副椗泊船。

  二十九日(丙寅),日出,至霜山。東北風,用申庚酉針。日晡,與二號齊至定海所。琉球謝恩船先一日到,相次泊。

  三十日(丁卯),東北風;乘潮,三船雁次進五虎門。日中,至怡山院,諭祭於海神。行海中,凡十四晝夜云。

  臣葆光按:冊封之役有記錄者,自前明嘉靖中陳侃始、至康熙二十一年汪楫等,凡七次;封舟回閩,折桅漂柁,危險備至。披閱之次,每為動心。今奉皇上威靈,海神效順。踰年行役,幸避冬汛之危;半月漂浮,絕少過船之浪。桅、柁無副,竟免摧傷;偶有風暴,隨禱立止。上下數百人安行而回,遠勝疇昔;額手慶幸,胥戴皇恩。至於顛仆嘔逆、小小困頓,海舶之常,何足云也!

  ·歷次封舟渡海日期

  嘉靖十三年(甲午)陳侃「使錄」:海行十八日至琉球(五月初八日出海,二十五日至那霸港),七日回福州(九月二十日出那霸、二十八日至定海所)。

  嘉靖四十一年(壬戌)郭汝霖「使錄」:海行十一日至琉球(五月二十二日出海、閏五月初九日至那霸港),十一日回福州(十月十八日出那霸、二十九日至五虎門)。

  萬歷八年(庚辰)蕭崇業「使錄」:海行十四日至琉球(五月二十二日出海、六月初五日至那霸),九日回福州(十月二十四日出海、十一月初二日到定海所)。

  萬歷三十三年(乙巳)夏子陽「使錄」:八日至琉球(五月二十四日出海、六月初一日至那霸),十一日回福州(十月二十一日出海、十一月初一日到五虎門)。

  崇禎六年(癸酉)杜三策從客胡靖「錄」:九日至琉球(六月初四日出海、八日過姑米山),十一日回福州(十一月初九日出海、十九日到五虎們)。

  康熙二年(癸卯)張學禮「使錄」:十九日至琉球(六月初七日出海、二十五日到那霸),十一日回福州(十一月十四出海、二十四日至五虎門)。

  康熙二十二年(癸亥)汪楫「使錄」:三日至琉球(六月二十三日出海、二十六日到那霸),十一日回福州(十一月二十四日出海、十二月初四日至定海所)。

  臣葆光按:封舟以夏至後乘西南風往琉球,以冬至後乘東北風回福州;此言其概也。南風和緩,北風凜冽;故歸程尤難,非但內外水勢有順逆也。嘉、萬封舟回閩,率先冬至在九、十月中,朔風猶未勁,歸帆最宜。十一月、十二月冬至前後,則風勢日勁,浪必從船上過矣。若正月,則風颶最多,且應期不爽,萬無行舟之理。二月中,則多霧,龍出海矣。然春風和緩,茲役親驗之,浪無從船上過者,殆遠勝於冬至前後也。海船老夥長言:十月二十日後,東風送順為吉。葆光在琉球,無日不占風所向。歷考數月內,風自東來不間斷者,惟十月二十日後、十一月初五日前半月中為然。因考陳侃以來惟蕭崇業之歸閩較為安吉,其出海日期乃十月二十四日為不誣也。附此,以告後來者。

  ·風信

  清明後,地氣自南而北,則南風為常;霜降後,地氣自北而南,則北風為常。若反其常,則颱颶將作。

  風大而烈者,為颶;又甚者,為颱。颶常驟發,颱則有漸;颶或瞬發倏止,颱則連日夜或數日不止。大約正、二、三、四月為颶,五、六、七、八月為颱。九月則北風初烈,或至連月,俗稱九降風;間或有颱,則驟至如春颱。船在洋中,遇颶猶可為,遇颱不可當矣。

  十月以後,北風常作。然颱颶無定期,舟人視風隙以往來。五、六、七、八月應屬南風,颱將發,則北風先至,轉而東南,又轉而南,又轉而西南。

  颱颶始至,多帶雨;九降風,則無雨。

  五、六、七月間,風雨俱至。舟人視天色有點黑,則收帆嚴舵以待之;瞬息間,風雨驟至,隨刻即止。若豫備少遲,則收帆不及,或至傾覆。

  天邊有斷虹,亦颱將至。云片如帆者,曰破帆;稍及半天如鱟尾者,曰屈鱟。出北方者,甚於他方。

  海水驟變,水面多穢如米糠,海蛇浮游水面,亦颱將至。

  ·風暴日期

  正月初四日(接神颶)、初九日(玉皇颶。此日有颶,後颶皆驗;否則,後亦多不驗者)、十三日(關帝颶)、二十九日(烏颶。又龍神會)。又正月初三日、初八日、十一日、二十五日、月晦日,皆龍會日;主風。

  二月初二日(白鬚颶)、初七日(春明暴)、二十一日(觀音暴)、二十九日(龍神朝上帝)。又二月初三日、初九日、十二日,皆龍神朝上帝之日。

  三月初三日(上帝颶,又名真武暴)、初七日(閻王暴)、十五日(真人颶,又名真君暴)、二十三日(天妃誕,媽祖颶。真人颶多風,媽祖颶多雨)、二十八日(諸神朝上帝)。又三月初三日、初七日、二十七日,皆龍神朝星辰之日。

  四月初一日(白龍暴)、初八日(佛子颶,又名太子暴)、二十三日(大保暴)二十五日(龍神太白暴)。又四月初八日、十二日、十七日,皆龍會太白之日。

  五月初五日(系大颶,名屈原颶)、十三日(關帝颶)、二十一日(龍母暴)。又五月初五日、十一日、二十九日,皆天帝、龍王朝玉皇之日。

  六月十二日(彭祖颶)、十八日(彭祖婆颶)、二十四日(雷公誕。此暴最准,名為洗炊籠颶。自十二日起、至二十四日止,皆系大颶之旬)。又六月初九日、二十七日,皆地神、龍王朝玉皇之日。

  七月初八日(神煞交會)、十五日(鬼颶)。又七月初七日、初九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七日,皆神煞交會之日。

  八月初一日(灶君颶)、初五日(系大颶旬)、十四日(伽藍暴)、十五日(魁星颶)、二十一日(龍神大會)。又八月初三日、初八日、二十七日,皆龍王大會之日。

  九月初九日(重陽暴)、十六日(張良颶)、十九日(觀音颶)、二十七日(冷風暴)。又九月十一日、十五日、十九日,皆龍神朝玉帝之日。

  十月初五日(風信暴)、初十日(水仙王颶)、二十日(東嶽朝天)、二十六日(翁爹颶)。又十月初八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七日,皆東府君朝玉皇之日。

  十一月十四日(水仙暴)、二十七日(普安颶)、二十九日(西嶽朝天)。

  十二月二十四日(送神颶,又名掃塵風)。

  凡遇風暴日期,不在本日,則在前後三日之中。又箕、壁、翼、軫四宿,亦主起風;皆當謹避之。

  「風信考」以下至此,皆「指南廣義」所載。或采禁忌方書,或出海師柁工所記;其語不盡雅馴,而參考多驗。今附此,以告後來者。

  ·天妃靈應記

  天妃,莆田湄洲嶼林氏女也(張學禮「記」云:『天妃蔡氏,猴嶼人』;非是)。父名願(字曰惟愨。母王氏,一云林孚第六女);宋初,官都巡檢。妃生而神靈,少與群女照井,有神捧銅符出以授妃;群女奔駭。自是,屢著神異,常乘片蓆渡海;人咸稱為「通賢靈女」。一日,方織,忽據機瞑坐,顏色變異。母蹴起問之,寤而泣曰:『父無恙,兄歿矣』!有頃信至,父與兄渡海舟覆,若有挾之者,父得不溺;兄以柁摧,遂墮海死。雍熙四年,昇化於湄州嶼(張學禮「記」云:『救父,投海身亡』;非是。一云妃生於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,一云妃生於哲宗元祐八年,一云生於甲申之歲。按妃於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日昇化,室處二十八歲,則當以建隆元年一說為是。生彌月不啼,名曰默)。時顯靈應,或示夢、或示神燈,海舟獲庇無數;土人相率祀之。

  宋徽宗宣和五年,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,八舟溺其七;獨允迪舟見神朱衣坐桅上,遂安。歸聞於朝,賜廟額曰「順濟」。高宗紹興二十六年,始封「靈惠夫人」,賜廟額曰「靈應」。三十年,海寇至江口,神見風濤中,寇潰就獲泉州。上其事,封「靈惠昭應夫人」。孝宗乾道二年,興化疫,神降於白湖,去潮丈許;得甘泉,飲者立愈。又海寇至,霧迷其道,至廟前就擒;封「靈惠昭應崇福夫人」。淳熙十一年,助巡檢姜特立捕溫、臺寇,封「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」(「汪錄」作「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」;靈慈乃廟號,凡封皆原「靈惠」始封之號,當作靈惠。崇福先封,後加善利二字,仍言為善人利之意。以上封夫人,凡四封)。光宗紹熙三年,以救疫旱功,特封「靈惠妃」。寧宗慶元四年,以救潦,封「靈惠助順妃」。嘉定元年,平大奚寇,以霧助擒賊。金人犯淮甸,戰花靨鎮,神助戰;及戰紫金山,又見神像,再捷;三戰,遂解合肥之圍:封「靈惠助順顯衛妃」。嘉定十年,救旱,獲海寇;加「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」。嘉熙三年,錢塘潮決至艮山祠,若有限而退;封「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」。寶祐二年,救旱;封「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」三年,又封「靈惠助順嘉應慈濟妃」。四年,封「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」。是歲,浙江隄成,封「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」。五年,教授王里請於朝,封妃父「積慶侯」、母「顯慶夫人」,女兄以及神佐皆有錫命。景定三年,反風膠海寇舟,就擒;封「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」(宋封夫人四、加封妃十,凡十四封)。

 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,以海運得神佑,封「護國明著天妃」(封天妃之始),又進「顯佑」。成宗大德三年,以漕運效靈,封「輔聖庇民明著天妃」。仁宗,加封「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」。文宗天歷二年,加封「靈感助順福惠徽烈」(共二十字),廟額「靈慈」(元晉封天妃,凡五加封):皆以海運危險,歷見顯應故也。

  明太祖,封「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」。成祖永樂七年,封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(至今皆仍此封號)。自後遣官致祭,歲以為常。莊烈帝,封「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」,已又加「青賢普化慈應碧霞元君」(明封聖妃一,仍改封天妃一、改封元君二,凡四封)。

  本朝,仍永樂七年封號。康熙十九年,收復臺灣,神靈顯應;福提萬正色上聞,加號致祭。神靈昭著,於今轉赫。凡渡海者,必載主舟中。往年冊封琉球,諭祭兩行;夏祈、冬報,皆預撰文,使臣昭告:皆獲安全。蓋聖德所感,神應尤顯云。

  封舟救濟靈蹟(惟洪熙元年救濟柴山靈蹟詳「顯聖錄」,以下無考。今斷自陳侃始)。

  嘉靖十三年,冊使陳給事侃(陳侃始有記,故自侃始)、高行人澄舟至姑米山,發漏;呼禱,得塞而濟。歸值颶,桅檣俱折;忽有紅光燭舟,乃請筊起柁。又有蝶、雀示象。是夕風虐,冠服禱請立碑;風乃弛。還,請春秋祀典。

  嘉靖四十年,冊使郭汝霖、李際春行至赤嶼,無風,有大魚蕩舟;乃施金光明佛並彩舟舁之,遂得南風而濟。及回閩日,颶將發,豫有二雀集舟之異。須臾,颶發失柁;郭等為文以告,風乃息,更置柁。又有一鳥集桅上不去。

  萬歷七年,冊使蕭給事崇業、謝行人杰針路舛錯,莫知所之;且柁葉失去。虔禱之次,俄有一燕、一蜻蜒飛繞船左右,遂得易柁;舟乃平安。

  萬歷三十年,冊使夏給事子陽、王行人士禎舟過花瓶嶼,無風而浪;禱於神,得風順濟。歸舟柁索四斷,失柁者三,大桅亦折;水面忽現神燈,異雀來集,東風助順。

  崇禎元年,冊使杜給事三策、楊行人掄歸舟颶作,折柁牙數次,勒索皆斷。舟中三人共購一奇楠,高三尺,值千金;捐刻聖像。俄有奇鳥集檣端,舟行若飛,一夜抵閩云。

  本朝康熙二年,冊使張兵科學禮、王行人垓歸舶過姑米,颶作暴雨,船傾側,危甚;桅左右欹側,龍骨半折。忽有火光熒熒,霹靂起,風雨中截斷仆桅,舵旋不止,勒索皆斷。禱神起柁,三禱三應,易繩下柁。時有一鳥,綠觜紅足若雁騖,集戰臺;舟人曰:『天妃遣來引導也』!遂達定海。

  康熙二十二年,冊使汪檢討楫、林舍人麟焻歸舟,颶風三晝夜,舟上下傾仄,水滿艙中;合舟能起者僅十六人,廚灶漂沒,人盡餓凍。虔禱天祀,許為請春秋祀典;桅篐斷而桅不散、頂繩斷而篷不落,與波上下,竟保無虞。

  今封舟開洋,風少偏東;禱,立正。多用卯針,船身太下,幾至落漈;遂虔禱,得改用乙辰針。又筊許二十八日見山,果見葉壁;船下六百餘里,欲收那霸非西北風不能達,禱之立轉,一夜抵港。舟回至鳳尾山,旋風轉,船篷柁俱仄;呼神,始正。至七星山,夾山下椗;五更,颶作走椗,將抵礁。呼神,船始少緩,始得下椗;人皆額手曰:『此皆天妃賜也!』

  (圖表,故省略,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。)

  ·諭祭海神文(祈、報二道)

  維康熙五十八年(歲次己亥)五月,癸酉朔;越祭日癸巳,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、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致祭於神曰:惟神顯異風濤,效靈瀛海。扶危脫險,每著神功;捍惡禦災,允符祀典。茲因冊封殊域,取道重溟。爰命使臣潔將禋祀,尚其默佑津途,安流利涉;克將成命,惟神之休。謹告。

  維康熙五十九年(歲次庚子)二月,戊戌朔;越祭日丁卯,皇帝遣冊封琉球國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、副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致祭於海神曰:惟神誕昭靈貺,陰翊昌圖;引使節以遄征,越洪波而利濟。殊邦往復,成事無愆;克暢國威,實惟神佑。聿申昭報,重薦苾芬;神其鑑歆,永有光烈。謹告。

  ·春秋祀典疏

  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海寶、編修臣徐葆光等謹奏:為奏聞事。

  臣等於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一日奉旨冊封琉球國王,十四日於熱河面請聖訓,出都至閩。於五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登舟,次日至怡山院諭祭天妃。二十二日,從五虎門放洋,西南順風;行八日,六月初一日登岸。二十七日,行諭祭禮。七月二十六日,行冊封禮,諸宴禮以次舉行。十二月二十六日,登舟侯汛;本年二月十六日,乘東北順風,行半月。三十日,始抵福州五虎門。臣等往返海道,略無危險;皆皇上德邁千古,福與天齊。臣等奉命經行絕遠之處,神靈效順;臣等闔船官兵以及從役數百人,無一虧損,皆得安歸。臣等不勝欣幸,即琉球國屬並福省官民人等俱稱奇致頌,以為皆我皇上德遍海隅之所致也。其中往返之時,風少不順;臣等祈禱天妃,即獲安吉。自前平定臺灣之時,天妃顯靈效順,已蒙皇上加封致祭。今默佑封舟,種種靈異如此。仰祈特恩許著該地方官春秋致祭,以報神庥。伏候聖裁。謹奏聞。

  禮部謹題:為奏聞事。

  該臣等議得: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海寶、編修臣徐葆光等奏稱:『臣等奉旨冊封琉球國王,往返海道,闔船官兵以及從役數百人無一虧損,皆得安歸。其中往返之時,風少不順;臣等祈禱天妃,即獲安吉。自前平定臺灣之時,天妃顯靈效順,已蒙皇上加封致祭。今默佑封舟種種靈異,仰祈特恩許著地方官春秋致祭,以報神庥』等語。欽惟皇上德周寰宇,化洽海隅;詔命所經,神靈協應。茲以冊封琉球國王,特遣使臣舉行典禮;往返大海絕險之區,官兵從役數百人皆獲安吉,固由天妃顯靈,實皆我皇上懷柔百神,海若效順所致也。查康熙十九年臣部議得將天妃封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,遣官致祭等因具題,奉旨「依議」欽遵在案。今天妃默佑封舟種種靈異,應令該地方官春秋致祭,編入「祀典」。候命下之日,行令該督、撫遵行可也。臣等未敢擅便,謹題請旨等因。

 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,本月初六日奉旨:『依議』。

  臣葆光按:「元史」「志」云:『至元中,以護海運有奇應,加封天妃神號,積至十字;廟曰「靈慈」,直、沽、平江、周涇、泉、幅、興化等處皆有廟。皇慶以來,歲遣使賫香遍祭,金幡一合、銀一錠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,便服行事。祝文云:「維年月日,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於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」』;則歲時之祭,自元已有之矣。前明嘉靖中,冊使陳侃使還,乞賜祭以答神貺;禮部議:令布政司設祭一壇,報可。此又特祭一舉行者也。萬歷三年,冊使蕭崇業始請秩祀海神,合舉祈、報二祭。至今封舟出海,因之。康熙二十二年,冊使臣汪楫還,具疏請照嶽、瀆諸神,著地方官行春秋二祭;禮部議:未准行。今臣等在海中祈神佑庇,竊計封號尊崇已極,惟祀典有缺;故專舉為詞,神應昭格。今果蒙恩特賜允行,典禮烜赫,以答神庥,超越千古矣。